076-82288366

我们只用绿色的食品原料

乐鱼app零食加工厂,只为您的健康着想

本文摘要: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寥寂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飘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,开启大智慧老子观“无”的存在性,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。世人以为自己所见是“一”,实际是“半”,是“碎片”。有是“一半”,无的觉醒发现了“另一半”,有与无相合,就是完整的宇宙真相(一个西瓜)。世人的五官六根陷入“半个西瓜”的陷阱,以半个当一个,以碎片当全体,这是生命的痛苦所在。

乐鱼app

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寥寂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飘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,开启大智慧老子观“无”的存在性,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。世人以为自己所见是“一”,实际是“半”,是“碎片”。有是“一半”,无的觉醒发现了“另一半”,有与无相合,就是完整的宇宙真相(一个西瓜)。世人的五官六根陷入“半个西瓜”的陷阱,以半个当一个,以碎片当全体,这是生命的痛苦所在。

“无”是未显形,“有”是已显形,显形是在五官六根中,未显形是不在五官六根中。五官六根不能觉醒无的存在性,不能觉醒全新的世界,反而染污内明心的玄照妙用,并发生不行停止的欲望,这是多大的过错。

黄檗禅师说世人用饭不愿用饭,千般计算。老子此章则对世人的五官和欲望大加鞑伐,因为世人只知有之为利,不知有之为害,利有限而害无穷,所谓“福兮祸之所伏”。相比之下,无之以为用,用无穷且无一害。目盲、耳聋、口爽、心发狂就是有之害无穷,知此原理,则修行者应“营魄抱一 ,专气致柔”,体会无的妙用。

孔子说:“食色,性也。”既然是性,就表示无法彻底战胜。

老子则宣说“有生于无”,欲望可以彻底战胜。老子从玄同大定中出定,看到世人的欲望太甚了,简直无法明白,因此呵叱世人。后文提出“去甚、去奢、去泰”(二十九章),都是教诲与呵叱。

在玄同大定中,老子证悟了“我的消失”和“他的消失”的无上妙境。万物如虚空,原来无一物。老子认为食色都是从虚空中发生,犹如刍狗(不能忘记那只讨厌的狗,就像不能忘记薛定谔的那只活该的猫),不是人性的究竟,所以人性是可以逾越欲望的。人性的究竟就是玄同大定中的“我的消失”和“他的消失”,令人法喜充满,这才是众妙之门,而世人的欲望不外是垃圾而已。

这就是“五色目盲章”(本章)接在“当其无章”(上章)之后的逻辑。第十二章经文:第一段: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第二段:驰骋畋(tián)猎令人心发狂,难过之货令人行妨。

第三段:是以圣人为(wèi)腹不为(wèi)目,故去彼取此。此章共分三段。第一段经文: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。佛经讲五根是眼耳鼻舌身,老子讲“眼耳口身”,十分相近。

欲望令智者头疼,但消除欲望又无从下手,也没有效果。你说你的,他做他的。相识世界种种文明的经典,发现人类智者都关注人的欲望对人类文明的危害性。

那么如何治理欲望呢?欲望的源头是五官六根,擒贼先擒王。老子和释教都从人的感受器官作为入口,这是他们配合的智慧所在。不从人的感受器官开始,就会笼统的把欲望归于人的天性。

《道德经》此章是斥责世人的欲望,君王首当其冲。令人奇怪的是,历史上有四个当事人(天子)注解《道德经》,对老子的痛斥大加赞扬,看来不仅黄盖愿意挨打,愿意挨打的大有人在。

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是英雄,战胜自我的是大英雄(大雄),这就是大雄宝殿的由来。《道德经》提出“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”(33),自胜就是战胜自我的欲望,老子与佛陀真是知音。战胜欲望是智者最大的心愿,人间的争就是因为欲望而起。

第3章就宣说“使民不争”的主题,并提出断除欲望的四步实修法,第7章宣说天地的无私,第八章宣说上善若水,表示人类对善的盼望。第46章越发明确的痛斥“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”,人性的贪婪是一切人间悲剧的泉源。君王后宫数千甚至数万,苑囿宽大,山珍海味如山,更是贪婪的元凶。

《道德经》是曲曲折折的顺着一根主线展开,这根主线就是玄同。一会儿入定,一会儿出定,刚离妙境,即入俗世,这是老子流传真善的本怀。

玄同即善,宇宙是个大玄同体,这个大玄同体就是道。老子只管深处浊世,但因为对玄同的证悟,人类文明最终是和谐的。

道如虚空,虚空则不争,玄同则生生不息。道代表宇宙的有序性、规则性。

老子的见道五步实修法直接见到无的存在性。第十二章突然笔锋一转,斥责世人的五官六根和疯狂的欲望,下一章还直接谴责发生欲望的身体自己。

欲望如毒瘾,世人不能认识欲望的危害性,不能从欲望中解脱出来,则争斗就无法断除,玄同就会被破坏,宇宙的有序性、规则性荡然无存。这是老子最为忧虑的。但回到今天的时代,世人也赞同欲望的管控,合理管控欲望的人是有智慧的,幸福的;放任欲望的人愚痴的,痛苦的。老子深信宇宙是玄同的,人的身体正是宇宙玄同的缩影。

五脏六腑不是玄同的吗?五脏六腑没有你死我活的争啊。庄子提出一个问题:五脏六腑有君臣关系吗?还是轮流作君臣呢?(“百骸、九窍、六藏,如是皆有为臣妾乎?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?其第相为君臣乎?”--齐物论)。

老子庄子都知道,身体的五脏六腑是玄同关系,和谐相处,相爱而不以为仁。世人争斗不已,是背离了玄同,是知见出了偏差。宇宙自己就是一个大玄同体,这是老子最深刻的发现。

世人偏离了玄同之路,一定陷入争斗。五脏六腑的玄同是生命体的活力所在,五脏六腑没有欲望,因为“我的消失”。

五脏六腑虽然消失了“我”,但却展现了无比的生命力。世人畏惧欲望的消失,以为欲望的消失就会导致生命的消失,陷入断灭的恐惧。

但老子认为欲望的消失只会导致私我的消失,不会导致生命的断灭。这是细微的分歧,却足以获得一条灼烁的路。老子对五色、五音、五味的痛斥不是要使生命断灭,而是要使生命从欲望的奴役中获得自由。

老子道家是中华医学的发现者和践行者,他们对身体的机理的领会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泉源。生命体内部“百九六”是不争的,体现了“冲气以为和”。这是人的追求,是人类文明的追求。

经文:五色令人目盲。老子首先谴责眼的欲望。

眼睛居于感受器官的首位,眼睛所见就是五色,即青赤黄黑白。菲涅尔棱镜把白光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,老子是按其时世俗的颜色分类。毫无疑问,眼睛是进化而来的,庄子称为“横目之民”。

庄子在玄同大定中见到的人眼睛纷歧定是横长的,所以对地球人的眼睛横长有些受惊。毕加索之前,我们所有的绘画都是单视点的,也就是都是横目之民的杰作。毕加索为了逾越前辈大师的作品,创作出更有打击力的绘画,就对人的眼睛的长法很不满。

毕加索想最好我的眼睛不是横长的,而且不止一双眼睛,这样我就能瞥见别人看不到的情形。但这没措施,爹妈就给了画家与世人一样的横目之眼,这样摄像就无法改变了。毕加索正在痛苦之际,发现这不是爹妈的错。

眼睛是横长的,但心不是横长的。眼睛是不自由的,心却是绝对自由的,这一点前辈大师忘记了。

于是毕加索斗胆的突破了眼睛横长的生物学特征,开发了多视点绘画艺术。毕加索的多视点绘画刚展出,横目之民(世人)很不习惯,痛斥毕加索在糟蹋艺术的隽誉。

确实,毕加索的多视点画作不是给横目之民浏览的,而是给自由的心灵浏览的。只有心灵挣脱了眼睛控制的鉴赏家才气浏览多视点绘画。有一人在那里哈哈大笑,他就是老子。

对了,五色令人目盲。五色是引诱横目之民的诱饵,但对于心灵自由的修行者来说,那不是诱饵,而是垃圾。

五色能够令横目之民目盲,但怎能智者令心盲呢?横目之民的眼睛直接与心对接,似乎接了一根导线直接发送信号。于是心灵成为木偶,完全被眼睛发过来的信号控制。怎么可以这样?这不仅是目盲,简直是心盲啊!世人的眼睛与心灵之间是直通的,毫无疑问,心灵的颠簸完全由眼睛控制,而眼睛又被五色控制。

这就是世人的误区。智者在眼睛和心灵之间加装了一个过滤器,任何信号过来都被心灵的过滤器过滤一遍。

《六祖坛经》中六祖对法达说:“心迷法华转,心悟转法华。”你心迷时,法华经义舞动着你的心。你心悟时,是你的心舞动着法华经义。

村头少年舞游龙,游龙翩翩似真龙。舞到情义最深处,只见少年不见龙。法华经义微妙无比,但纵然如此,依然是你的心舞动法华,不是法华舞动你的心。

法华舞动你的心,你的心是死的,你的心舞动法华经义,你的心是活的。禅宗就是要让人心活起来,不要被外境舞动。

老子经文“五色令人目盲”与六祖是一样意思。凡夫不仅是目盲,而且是心盲。如果心不盲,五色岂能令凡夫目盲呢?当世人知道心能舞动一切,那五色又能怎样?心迷五色转,心悟转五色。大丈夫当如斯耳!毕加索回以哈哈大笑。

作为一位绘画大师,心能转动五色,而不是五色转动他的心,这样才气有真正的杰作。如此说来,现在的绘画大师还需学习基本的绘画原理。

经文:五音令人耳聋。耳被五音控制,这是无可怎样的,耳不能安装过滤器啊。耳只能被动的听,看一下耳朵的结构就明确了,它是一个发音的器官,如同一个音叉。

外界有声传过来,音叉就发音。凡夫的心迷了,完全被耳所控制,这合理吗?看一下心的结构就完全明确了。耳是一个生物机械装置,心不是一个生物机械装置。

耳是有形的,心是无形的。《楞严经》阿难七处征心,七个地方寻找人的心,效果全失败了,多闻第一的阿难也找不到心,最后只能哀叹,“我本无心”。心是无形无相的,所以心能够舞动法华妙义。

世人忘记了耳是生物机械,心不是生物机械。耳与心遵循完全差别的规则啊。庄子说“有人籁,有地籁,有天籁”,耳能够听到人籁和地籁,不能听到天籁。

心不仅能够听到人籁和地籁,而且能够听到天籁之音,听到无声之声。后文老子说“大音希声”,此处无声胜有声,尽在心的感知规模。

耳听外界声音的指令是不得已,自由的心怎么也如此降低身份呢?那岂是耳聋,直是心聋。庄子说:“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”(徐无鬼)。

倾听自己的心声才是最有意义的,耳向外疾驰,却不听自己的心声,实在不行思议。如果能听到宇宙元气的造化,那就更妙了。

反闻自性,那是何等快乐。经文:五味令人口爽。

乐鱼app

孔子把食(五味)当做与生理需求一样的天性,要改变换加难题。古代君王多数短命,四五十岁算是长寿,统计一下君王的寿命,三十多岁死亡的大有人在,险些都是被欲望摧毁的。

道家人物以贫困为乐,庄子穿破衣服,以粗麻绳作腰带,但活了86岁。医圣孙思邈活了140岁,可能是历史上最长寿的人了。谁真正明白生命?庄子在《达生》中开头就说:“达生之情者,不务生之所无以为。达命之情者,不务命所无怎样。

”智者不追求与生命无关的工具,不违背运气已经决议了的摆设。五味虽好,不是生命的本怀。《道德经》后文说“味无味”,人的味觉很敏捷,能够品尝无味之味。

现在口耽于五味,味觉彻底松弛了。白族三道茶中要品尝清泉的味道,修复你的已经松弛的味觉。如果你的味觉不能品尝清泉的味道,你也不能品尝茶的鲜味了。第二段经文: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过之货令人行妨。

驰骋畋猎是君王才气有的享受,难过之货是贵族的追求。老子用心发狂来形容,实在是对历代君王嗜好的申饬和劝勉。河上公注:“人精神好平静,驰骋呼吸,精神散亡,故发狂也”。

从养生的角度,人的精神喜欢平静,驰骋田猎,上气不接下气,精神散乱,最后必至发狂。老子作为一个修羽士,深懂这些工具都与生命无关,不值得浪费生命的英华。后文说“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”,进一步说明道才是人生最珍贵的,其他都是垃圾。感悟宇宙的有序性、规则性是明白生命价值的基础。

第三段经文: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王弼注:“为腹者以物养己,为目者以目役己”。简朴明白,为腹就是填饱肚子,调养生命,这是庄子说的追求生命有关的工具。

为目就是追求生命无关的工具,被外境奴役而不知道。沈一贯《老子通》注: “腹,内体之总名,守五性,谨六情,节嗜欲,养神明。

” 腹是整个身体,养生者应该守住元气,抑制七情六欲,守旧精神,使人神清气爽。第三章说: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”。

老子对腹特别重视,在修道中有特别意义。腹是容易满足的,目是难以满足的,后文老子说“知足之足,常足矣”,为腹显然含有知足的寄义。追求容易满足的,不追逐永不满足的。

第三章是腹与心对比,此章是腹与目对比,角度有所差别。腹指内,目指外。释德清注:“圣人知物欲之为害,虽居五欲之中,而修离欲之行,知量知足,如鼹鼠饮河,不外实腹。”庄子讲了一个鼹鼠饮河的故事,说小小的鼹鼠跑到河滨饮水,不外把肚子吃饱而已,一口不会多喝。

世人当向鼹鼠学习,以腹为量。后世玄门奉《道德经》为第一经典,修炼内丹就特别以此句经文为指引,“为腹”寄义一直被后世修道者重视。

为腹的真实义不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朴,法国剧作家莫里哀说“用饭是为了在世,在世不是为了用饭”,为腹就是调养生命(在世),腹只有在饥饿时才发出信号,平时很平静,对外境无感受。老子为腹有三,一,调养生命,二,知足,三,不受外境滋扰。

眼耳鼻舌身五官追逐外境,心虽在体内,更是一刻不安宁,纵然五官关闭了,心犹如野马飞跃,所以《楞严经》说是“狂心”,老子说“心发狂”,二者何等默契。一对比就知道“为腹”的教言极为深刻。今天生活品质大为提高,但三高人群占四分之一以上,都是吃出来的病。鼹鼠没有三高,知足很重要。

养生成为世人的普遍需求,此章对养生者很有启发。老子思量真周到,知道世人的需求。但要管注嘴,迈开腿,学习《道德经》,对身体康健有利。

世人熟读此章,医院不会人满为患,全民康健教育迫在眉睫,中餐革新迫在眉睫。如果体会老子经文,粮食可以淘汰三分之一,医院也可以淘汰三分之一,幸福感大幅提升。茶道已经实践了1500年,味无味、和静清寂、禅茶一味、一期一会的幸福感远远凌驾暴饮暴食。

欲望的发生是人被眼、耳、口、身所控制之故,所以老子严密关注眼、耳、口、身的一举一动。老子《道德经》讲修羽士有三品,上士,中士,下士。

上士克服了欲望,欲望如同一个被打败的敌人,见到战胜者瑟瑟发抖。中士正在与欲望战斗中,还未分胜负。下士则被欲望打败,成为欲望的仆从。印度文化以修苦行来战胜欲望。

鲁斯·本尼迪克特是《菊花与刀》的作者,她在《阴影中的日本》中说:“印度的瑜伽是一个极端禁欲主义的宗派。”认为“欲望是人类解围的障碍。这些欲望可以通过受饿、受辱、自我折磨来消除”(第153-154页)。今天风靡世界的印度瑜伽最初就是意志战胜肉体的训练法。

印度修羽士都是推行修苦行的,耆那教信徒在深山中独处,高举一只手臂,用意志力坚持几十年,直指手指末了因失血而枯干。他们就是要测试人的意志力到底有多强,是肉体战胜意志,还是意志战胜肉体?相比而言,战胜情欲要容易的多。五色、五音、五味以及名誉职位财富这些欲望与枯臂苦行相比,真是小巫见大巫。

乐鱼app

老子代表中华文明,可以隐于山,也可以隐于市,圆融中道。二者比力,文明之间还是有差异的,这一点应该看到。历代上几多君王读了次章经文而收敛欲望,浪子转头;几多富朱紫家把此章列入家训,希冀子孙子女因此警醒。

后文说“福兮祸之所伏,祸兮福之所倚”(48),世人徒知五色厌目,五味厌口,五音厌耳,岂知祸之所伏,吉反为凶。历史兴亡,不行胜数,都与君王纵情声色,骄奢淫逸有关,都是此章的反面课本。经文:故去彼取此。圣人体贴内在的生命力,守住真元,而制止心随目外逸,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。

这是世人应该学习的。子孙莫之能守,富不外三代,是华人家族的痛。且财富眼前,兄弟反目,亲情子虚乌有,令人长叹息。

这些都是世人心盲所致。修羽士以如如不动之心,以道为体,以无为用,以心转境,无可惑者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读之心酸。富朱紫家,祖先筚路蓝缕,创业维艰,子孙败家易如反掌。

古代家训是华人的文化宝库,今天依然值得学习。控制欲望,治理欲望是人生的必修课。

散文诗译文:修行者啊,世人的眼睛是横长的,这是一双贪婪的眼睛,准备追逐鲜味的食物,这不是有智慧的眼睛,有智慧的眼睛应该朝向天空,妙观宇宙之无穷。世人被五色迷住了双眼,不能见到玄妙的“无”。这双眼睛已经失去了光线,众妙之门已经为此关闭。

世人的耳朵也长得不正经,只能听闻人籁、地籁,无缘听闻美妙的天籁。这双耳朵已经失去了听力,成为名副其实的聋子。世人的舌头已经松弛,不能品鉴无味之妙味,只能陶醉在臭烘烘的五味之中,似乎苍蝇围绕粪坑飞翔。

惋惜啊,眼睛、耳朵、舌头,原来是用来鉴赏宇宙真相的美妙,却落得如此不堪。世人还陷入驰骋畋猎的游戏中,他们的心已经发狂。世人还贪婪垃圾般的宝物,它们对生命毫无益处。

远古的圣人传下深奥的教法:修行者应该向鼹鼠学习,鼹鼠来到大河滨饮水,不会凌驾自己的肚腹。这是在告诉世人,肚腹有三种美德,一是调养生命,再是知足常乐,三是不追逐外境,纵然美食聚集成山,肚腹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肚腹有含藏的大能,生命依靠它而长存。智者都应该如此修行。

(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,以求义理领悟,文句纷歧一对应,唯有以心印心,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)。


本文关键词:乐鱼app,道德经,第十二,章精,解,及,译文,开,经,语

本文来源:乐鱼app-www.hbrftl.com